端午节:粽子又称角黍、为何要饮雄黄酒?
与之不同,小孩一般佩戴绣有飞禽走兽如虎、豹等图案的香囊,以体现长辈对他们的护佑,意在祈求平安,健康成长。

资料图:村民在手工缝制非遗“徽州端午锦”。施亚磊 摄
悬挂艾草有啥讲究?
端午在大门两侧挂艾草和菖蒲的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已形成。
人们认为艾草能够驱邪,而且能“招百福”,因而将之与“天中五瑞”之首的菖蒲、榕枝等捆绑成剑形挂于大门两侧。
据记载,采艾的时辰也有讲究,应当在天亮之前,将艾草(同菖蒲、榴花、蒜头或龙船花等)扎成人形(俗谓“艾人”)使用最佳。
人们还将艾草等辟邪之物扎成虎形,或在剪彩为虎后粘上艾叶,俗称“艾虎”。在古人看来,虎为神兽,可以镇祟辟邪、保靖平安。
端午为何被称为民俗大节?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节日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集爱国教育、拜神祭祖、祈福辟邪、竞技赛会、饮食欢娱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首先,端午作为古人观测天象、感知物候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先民所具有的科学智慧。
其次,龙舟竞渡、射箭斗草等,表现了人们崇敬自然的生态观,以及团结互助的凝聚力。
与端午起源相关的历史人物叙事虽然多样,但不论是屈原、伍子胥,还是勾践、陈临,他们无不凸显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浪漫、爱国、英勇、仁孝等民族精神。(完)
>更多相关文章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