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北京的理由,100个根本不够!
北京民心网:你为什么爱上北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北京,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还是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
开放与包容,是这座城市绚丽的底色,它从不拒绝任何一个寻梦者,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为各种不同的理由爱上了北京。
7月14日,第二届“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短视频征集大赛颁奖典礼在中国工艺美术馆隆重举行。
本次大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支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协办。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外推广局影视交流处处长孙海东,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张晓家,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常林,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一级巡视员刘玉虹,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郑承军等领导嘉宾出席本次活动并颁奖。
颁奖典礼现场,来自不同国家的获奖者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北京,对中国的热爱。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林娜身穿汉服亮相,获得优秀奖的她直言特别激动,感谢学校给自己机会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国的导师对我们特别好,我很开心,感谢中国。”
来自乌克兰的蔼霖娜,在阿联酋中阿卫视当了五年驻华记者,此次她获得了最佳网络人气奖。她希望未来多学习中国文化,让全世界的朋友更进一步了解真实客观的中国。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克·力文来自美国,热爱乡村音乐的他,现场自弹自唱原创歌曲《为了梦想,我来到北京》,把对北京,对中国的爱,都写在了歌里。
同样来自美国的视频博主柏军然坦言,北京给自己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他称自己为中美文化体验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希望中国人、美国人能更多了解对方。”
自1996年受邀到北京化工大学工作以来,来自英国的化学家戴伟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6年。“我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北京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他希望能以科普的形式,启发更多小朋友热爱科学。
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柯马凯,来自英国,但他已在北京生活了五十多年。回忆起和北京的缘分,柯马凯滔滔不绝,他想起了小时候的大院食堂,少年时参加麦收、在北大蹦迪的往事,北京的高速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百个理由说不完,谢谢大家,我在北京非常幸福。”
来自英国的司徒建国,打卡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活动现场,他还带来了一段别开生面的脱口秀表演,司徒建国直言,希望可以早日拿到中国绿卡,这样可以在北京退休,也可以天天去天坛,跟别的老大爷一起踢毽子。
来自美国的潘维廉,在视频中通过一组数据给出了“爱上北京”的理由。他喜欢长城、颐和园、紫禁城,也喜欢京剧,还和儿子们参加了京剧比赛。热爱北京的他,通过视频诚恳地说:“谢谢你,北京。”
对来自法国的创意总监雅恩·蒙特比来说,是北京的人让他爱上北京。他说,北京人非常慷慨、热情,“我真心地喜爱中国,喜爱北京,喜爱中国人。”
第二届“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短视频征集大赛共征集到来自百余个国家和地区2000余名参赛者投稿的3500部视频作品。
经过网络初筛、网友投票、专家评审会多轮评选,最终评选出本届比赛的特别荣誉奖2部、特等奖5部、一等奖10部、二等奖15部、三等奖20部、优秀奖30部,最佳网络人气奖5部,另有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10家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
本次颁奖典礼上,还颁发了最佳冬奥主题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及最佳剪辑奖。
从市井烟火到历史文化,人们爱上北京的理由不胜枚举。这些获奖佳作让更多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北京、友善的北京、宜居的北京、引领时代潮流的北京。
据悉,本次颁奖典礼结束后,评选出的100部“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优秀作品将被翻译成中、英、法语等多语种作品,在中新社、中新网旗下推特、脸书、优兔等海外社交平台账号以及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海外华文媒体做好传播和展示,让世界更了解北京,让更多人爱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