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已无资金

不得已白菜价出售本站,同时出售多个著名网站,本站底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民心资讯

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1-18 09:18:28
来源:中新社

       北京民心网: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专家解读: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

  作者 李纯 李京泽 马帅莎

  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2022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相关领域多位专家当天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口相关问题需要客观看待、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包括更有效实施生育支持政策等措施。

 

 

  人口增长遵循何种规律?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现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监测预警课题组经过多情景人口预测分析,‘十四五’期间出生人口数据还会出现波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许颖认为,人口负增长不能简单以好坏来形容,对于14亿人口的国家人口负增长,需要客观看待、主动适应、积极应对。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表示,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一个规律,目前一些国家已经进入负增长。人口变化由出生、死亡、迁移三个因素构成,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不同,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压力也存在差异。

  其实,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低于更替水平2.1,近年来出生人口数量也呈连续下降趋势。

  姜全保表示,对于中国来说,人口死亡有其客观规律、波动很小,在不考虑国际迁移的情况下,人口负增长主要是由生育率下降、出生数量减少,伴随老龄化加剧、人口死亡率上升引起的。“简单地说就是出生少了,死亡多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茅倬彦也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出现生育率和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总量正在转向负增长、少子老龄化不断加重的局面。“人口负增长下的少子高龄化”正在取代“过高生育率下的过快人口增长”,成为中国人口发展面对的首要矛盾。

  如何看待人口负增长?

  “人口作为基础因素,出现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需要很多外部条件,也是一个长期非线性的过程,简单推演可能有失偏颇。”张许颖说。

  有关专家指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张许颖认为,中国的人口禀赋优势依然明显,年度新增劳动力在2035年之前仍然是增加的。同时,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提升,劳动力相对年轻,城镇化高速发展,人口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新聚集会形成新的增长极。

  “人口进入低生育水平,并不等于人口会立刻停止增长,这是由于过去高生育率积累的人口正增长惯性还在起作用。”茅倬彦说。

  这位专家指出,人口事件是长周期事件,但人口变动遵循人口自身发展规律,可以预见其后果。人口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当前人口出生和死亡水平既会影响当前人口增长或减少,也会影响未来的年龄结构与人口增长。

  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

  “人口负增长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和发展趋势,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口学系主任杨凡说。

  姜全保介绍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部分国家面对人口负增长都会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比如鼓励生育、吸纳国际移民、发展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

  出台“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和托育服务供给,推动发展“银发经济”……中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其中,实施更加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增加全社会的投入,重视家庭发展,促进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努力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也是各位受访专家均强调的重要内容。提振生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

  杨凡提到,提升生育意愿、释放生育潜力,让生育率和人口规模的变动尽可能平缓。张许颖也指出,提高生育率涉及人口治理体系的完善,包括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社会各方多元参与,以多元改革适应长期挑战。

  姜全保认为,还需要更多的优惠措施以鼓励生育。茅倬彦也表示,要及早进行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战略布局,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包括更有效实施各类生育支持政策,为育龄家庭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更多扶持。(完)

>更多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热爱我们的祖国,让中华民族更加繁荣昌盛。》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已无资金,恳请爱国人士资助。(国民爱国主义宣传中心)
人民商场网、人民商城网出售、中华军事网(关帝庙网)出售、华语新闻网、中华新闻网出售、国民新闻网(国民网)出售
爱国宣传中心资金紧缺,欢迎爱国人士资助。北京华语社收款地址:中国工商银行(621226 1717005970049)杨志强收
本网站发布宣传文稿,(网站首页)每篇文章宣传费伍百元,欢迎各政企事业单位联系发文 邮箱:903238507@qq.com
北京市市民热线:12345 -- 自来水热线:96116 -- 电力热线:95598 -- 教育咨询:96391 -- 中纪委举报电话:12388
北京民心网:原《中华人民网》- 官网。版权所属单位:北京市华语社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5MA005MBT1R.
Copyright@2012-2032 北京民心网(中国民心网)联系电话: 17611656736、17071410443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华语社: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225号 华语社邮箱: 903238507@qq.com 微信号:zhonghuaxinwenwang
北京市华语社新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顾八路1区1号,原办公电话:010-56184148因迁址无法使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北京华语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北京华语社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原中华人民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