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
◆ 祁连山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验收”
◆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下,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祛多年沉疴,还欠账旧账,迎来黑色、浅绿、深绿的底色之变
◆ 记者曾十余次到访祁连山,目睹了冻土剥离、碎石嶙峋、植被稀疏等多年累积的过度开发恶果,也亲历了地方从“遮遮掩掩”到“主动揭短”,从“能保就保”到“坚决关停”,从“凑合发展”到“杜绝污染”的变化
◆ 生态环境变好,多年难觅踪迹的珍稀物种频繁现身,消失多年的珍禽异兽复归
◆ 生态红线已同安全生产一样,是投资必须高度重视的头号风险。绝不能搞经济建设时忽视环保投入、搞生态整改时再恶补生态欠账
◆ 祁连山整治,业已成为生态环境科学修复治理的“博物馆”“教科书”。然而从“深绿”到“常绿”依然任重道远
◆ 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后,秦岭、贺兰山、长江等大山大河纷纷启动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理念逐步落地,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速建立
▲作为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英雄的祁连山,却曾伤痕累累。过去近半个世纪的“黑色增长史”,造成冻土破碎、植被稀疏,局部生态受破坏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祁连山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验收”。在总书记关切下,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祛多年沉疴,还欠账旧账,迎来黑色、浅绿、深绿的底色之变。祁连山整治,已经成为生态环境科学修复治理的“博物馆”“教科书”。然而从“深绿”到“常绿”,依然任重道远。视频记者:张睿、范培珅
祁连山“底色之变”
北京民心网:祁连山,守望河西走廊绵延千里,护卫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伟大通道,数千年未曾中断。
作为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曾经一段时间的“黑色增长史”,造成冻土破碎、植被稀疏,局部生态受破坏严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祁连山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验收”。在总书记关切下,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祛多年沉疴,还欠账旧账,迎来黑色、浅绿、深绿的底色之变。
如今祁连山已是生态环境科学修复治理的“博物馆”“教科书”,未来还将成为转型绿色发展的“示范区”“最前沿”。对以祁连山为标志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铁腕治理,彰显着中国致力保护家园、共建美丽地球的坚定决心。
黑色:“长期以来,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
8月,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绿意喜人。两年前的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实地了解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
山丹马场职工刘国年自小生活在这片草原。牧马23年,他亲历了生态的变化。“这几年,山绿了、水更清了。”
水,是祁连山复杂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祁连山蕴藏着河西走廊80%的水。
自祁连山中流淌出的冰雪融水,形成了维系河西走廊绿洲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点点绿洲和祁连山“联手”,阻挡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南侵,拱卫青藏高原乃至“中华水塔”三江源生态安全。
这里也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号称“中国的乌拉尔”,吸引众多资本竞相挺进深林,过度开发之后,留下黑黑的矿洞、破碎的山石与草甸、枯瘦的草场、裸露甚至断流的河床。
祁连山曾遭遇“黑色增长期”。以矿山探采为例,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小煤矿为主的矿山探采规模持续加大。在开矿高峰期的1997年,仅张掖市824家矿山企业中就有770家在保护区内。
矿山开采形成的山体破损、矿石弃渣、尾矿,对生态破坏十分严重。此前,仅保护区张掖段就有4500公顷植被遭破坏,280平方公里矿区需要恢复治理。一些矿山因开采时间久远,经营主体变更,已成无主矿山,只剩废渣矿坑。
针对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解决突出问题,抓好环境违法整治,推进祁连山环境保护与修复。
2017年,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的中央督查组就此开展了专项督查。是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
通报称,长期以来,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保护区设置的144宗探矿权、采矿权中,有14宗是在2014年10月国务院明确保护区划界后违法违规审批延续的,涉及保护区核心区3宗、缓冲区4宗。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探矿、采矿活动,造成保护区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
通报还直指甘肃省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不力。通报指出,2015年9月,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林业局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对甘肃省林业厅、张掖市政府进行公开约谈。甘肃省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约谈整治方案瞒报、漏报31个探采矿项目,生态修复和整治工作进展缓慢,截至2016年底仍有72处生产设施未按要求清理到位。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督查情况汇报,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甘肃涉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上百名干部被问责。祁连山经历了一场猛药去疴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治。
浅绿:“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祁连山北麓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神麒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烧柳沟煤矿旧址,两只旱獭从密草中探出头来,向外张望……经过几年的治理,繁茂的草场渐与周边环境相融。如果没有围栏的分隔和公告牌的提示,很难辨认出这里曾有几十年矿产开发的痕迹。
拆除房屋、封堵矿口、渣土清运、封育复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自然资源所所长秦学红说,他们每月都要回访治理区域,定期观察自然恢复状况。封育期满,这里将拆除围栏,交还自然。
此前的六年多时间里,记者曾十余次到访祁连山,目睹了冻土剥离、碎石嶙峋、植被稀疏等多年累积的过度开发恶果,也亲历了地方从“遮遮掩掩”到“主动揭短”,从“能保就保”到“坚决关停”,从“凑合发展”到“杜绝污染”的变化。如今,祁连山里曾经遭受破坏的地方,正从应急“开刀问诊”走向常态“健康管理”。
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示指示要求下,祁连山里处处可见坚决关停整改的场景。
对祁连山矿产开发负有主要责任的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明确,坚决停止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所有矿业权新设,取缔保护区内所有非法探采矿活动,对保护区内的矿业权,一矿一策,按照扣除、注销、冻结、储备的方式分类退出。
甘肃省水利厅依据保护区水电站水资源论证进行科学复核评估,明确各水电站生态基流下泄指标,实时监控引水量和下泄量,实现预警管理。
作为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原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表示,将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试点,建设卫星遥感、地面生态定位监测、无人机和现场监测全覆盖的全省自然保护区生态预警监测网络,实现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督促检查的全过程、动态化管理,紧盯问题整改和工作落实。
截至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按期完成。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全部分类处置,25个旅游设施项目全面完成整改,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祁连山保护区内人为破坏基本禁绝,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一度伤痕累累的祁连山恢复往日的宁静。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下,祁连山不仅完成了生态“应急修复”,还偿还了多年的历史欠账。
沿线地区获得了祁连山生态保护历史上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支持。仅张掖一市,43.5亿元资金投入让许多累积多年、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困难矛盾得以化解。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公室主任罗英文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白泉门矿区大湾段采金、挖沙猖獗,最深的采坑达30余米。乱采滥挖造成地表水断流,地质灾害隐患大。覆土回填整治后,3万株云杉覆满河岸。罗英文说,完成治理三年多来,河道来水量也增加了。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的监测研究结果显示,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后,有效控制了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破坏区域修复效果明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变好,多年难觅踪迹的珍稀物种频繁现身,消失多年的珍禽异兽复归。2017年至2019年的调查显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保护站中,有15个保护站发现雪豹分布,数量在350至500只之间。藏野驴、白唇鹿、马麝、岩羊等大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上升,雉鹑、蓝马鸡等珍禽种群数量恢复较快。保护区还新发现了红脚隼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如今,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教训,将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坚守绿色发展的底色,已是甘肃全省上下的深刻共识。全省各地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动真碰硬、举一反三,铁腕整治各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下大力气推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一幅山川秀美的画卷正在40多万平方公里的陇原大地徐徐铺展,蓄势推进“绿色蝶变”。
▲ 布设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于2020年1月28日拍摄的雪豹活动影像 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供图
深绿:“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从环保改造中尝到“甜头”的张掖市巨龙铁合金有限公司近期准备再投入1780万元,用于环保设施升级。这套设备上马后,巨龙铁合金公司的环保设施将在全行业领先。
这是一家因环保欠账“挨过板子”的企业。2017年,因污染问题曝光,公司总经理闻斌被刑事拘留。此后,巨龙铁合金公司拆烟囱、布监控,投入1300多万元,下决心改造环保设施。
让闻斌没有想到的是,环保高压之下,作为传统高污染行业的铁合金企业纷纷关停,巨龙铁合金却于“危”中见“机”,次年就收回了环保改造的全部投入。不仅如此,巨龙铁合金作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供货商,当年完成环保改造后,还通过了中国宝武集团“绿色采购”考核,留住了客户。闻斌说,公司今年预计上缴利税3000万元。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问责风暴后,闻斌等企业负责人坦言:投资者从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中看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他们深切地认识到,生态红线已同安全生产一样,是投资必须高度重视的头号风险。绝不能搞经济建设时忽视环保投入、搞生态整改时再恶补生态欠账!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伟大变革,是一项基于理念支撑和公众参与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厚植“绿色文化”,树立“生态信仰”,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从现场整改到稳固成效,从山里到山外,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后,甘肃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系统升级”。同时,整改整治也触发了一系列事关长远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治理体制的重大变革。
巨龙铁合金公司布设的数据和视频两套系统实时采集的信息连通着监管部门指挥平台,企业排污的画面和数据当地监管部门可以随时监看。
“一旦企业排污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会自动触发警报,我们会第一时间指派执法人员实地核查。”张掖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张延平说。
在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的监控大屏上,铁合金这类重点污染企业的排污信息可以随时调阅,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各整改点位每月的卫星照片也能清晰呈现。通过与现场整治完成时的遥感监测数据比对,可以及时发现整改区域的最新变化。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期间,沿线市县纷纷尝试建立智慧化的生态监管网络。张掖市通过“天地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系统,实现对境内祁连山及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及潜在环境风险的常态化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治。系统还整合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市水务局等各类监管数据资源,部门协同,共同构建“智慧祁连山”。
生态问题及教训正倒逼祁连山沿线地区重构生态治理格局,依法治理正成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的最鲜明底色。近几年,甘肃、青海两省公安机关建立环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警务协作机制,甘肃设置祁连山林区法院、祁连山林区人民检察院两家专门机构,成立以来审结涉生态环境刑事案件29件、移送起诉42件74人。
祁连山在甘肃省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青海省境内是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山跨两省且管理体制不对等,这一长期困扰祁连山生态保护原真性、完整性的顽瘴痼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下得以彻底解决。
2017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会议指出,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抓住体制机制这个重点,突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以探索解决跨地区、跨部门体制性问题为着力点,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协调发展、健全资源开发管控和有序退出等方面积极作为,依法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要抓紧清理关停违法违规项目,强化对开发利用活动的监管。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最深刻的变革来自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
今年46岁的白拥梅肩负新使命回到熟悉的草原。
白拥梅的家,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杨哥村。世居于此的裕固族多以放牧为生,白拥梅也是其中之一。2017年底,为了更好保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她和家人搬出了生活多年的大山。
如今白拥梅成了一名生态管护员,从放牧者变为护绿人。
封禁后的祁连山牧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兴起。每年入秋,大批牧民都将自己的牛羊赶到邻近乡镇的玉米、苜蓿地里,在农地里依靠秸秆、苜蓿育肥过冬。这一创新,让田地免去秸秆焚烧的污染,牧场也得以休养生息。
这些由整改整治“倒逼出的革命”厚积甘肃绿色发展的“家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祁连山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以来,甘肃提出构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等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做活“生态+”文章,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甘肃经济同比增长仍达10.5%,创下近年来最好水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省工作主旋律。上半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149.9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4.2%,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祁连山沿线的河西走廊地区“风光无限”。紧盯“双碳”目标,恰逢“绿色机遇”,甘肃未来将加快建设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优化风光电开发布局,实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绿色之变”中逐步兑现“富足之变”。
扩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祁连山如今已是中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治理领域“由乱而治”的里程碑。问责一地,警示全国。其后,秦岭、贺兰山、长江等大山大河纷纷启动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理念逐步落地,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速建立。
甘肃在阵痛后以整改为契机,创新生态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系统修订完善生态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差别化关停退出矿业权、水电站、旅游设施,受损区域应急人工修复结合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探索原住居民有序参与生态治理,构建生态环境科学长效监管机制……这些因整改整治倒逼出的科学治理、协同管护、系统修复经验和实践,为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提供了借鉴和参照。生态环境部认为,祁连山整治,业已成为生态环境科学修复治理的“博物馆”“教科书”。猛击一掌,带来警醒:甘肃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从“深绿”到“常绿”依然任重道远。
▲ 8月11日,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管护员白拥梅(右)和同事巡护林区 范培珅摄/本刊
然而祁连山的“教科书”意义远不止于此。纵观近年来以祁连山为代表的生态环境破坏案例,背后多有发展理念不对头的共性问题作祟。
祁连山由“黑”到“绿”深刻揭示: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只有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行动自觉,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迈向永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中的一大发展理念,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圆满超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这样评价,中国在环境修复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改变了曾经被污染的土地、河水和天空。
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由知到行,代表中国人民对更高品质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守牢深绿底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是中国的主动选择。
如今的中国,绿色发展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努力将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来源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王博 何问 编辑杨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