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北京民心网: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1930年出生于北平(北京的旧称)的袁隆平,年少时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动荡的生活令他在心里埋下奋发图强的种子。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看到农村的贫穷落后,我是有点雄心壮志的,想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
当时人们普遍吃不饱的局面,让身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袁隆平感到自责,并深切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的含义,这也让其“改造农村”的志向有了明确目标: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袁隆平自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从此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持续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作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发言,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
1996年,原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也于2020年在湖南衡南县突破1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