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造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
3月21日是“国际森林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公益短片,呼吁大家行动起来,携手恢复森林。
《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2017-2030年)》在“愿景部分”特别指出:“所有类型森林及森林以外树木得到可持续管理,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为当代和子孙后代提供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效益。”同时明确,到2030年,全球森林面积增加3%。
近年来,中国创新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积极参与全球森林治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为实现全球森林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我国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第一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挥巨大的碳汇功能,并具有碳汇量大、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等特点。
“森林对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调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贮碳、吸碳和放碳。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森林资源的评估结果表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贮碳库,全球森林面积约40.6亿公顷,约占总陆地面积的31%,森林碳贮量高达6620亿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国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亿亩以上。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彭有冬介绍,目前,我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同时,我国森林资源中幼龄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60.94%,中幼龄林处于高生长阶段,伴随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通过不懈地植树造林,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第一。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0.1%提高到41.1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14.8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总体上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的转变。
造林绿化带动产业富民
地处四川省什邡市的蓥华镇山峦叠翠,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如何变为富民资源?
为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蓥华镇投资100万元到四川红峡谷林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修建星空木屋,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产业发展收益的30%作为预留扶贫保障金,用于优先解决重大疾病、重度残疾和无劳动能力等特殊人群需求,其余70%平均分配,为确保脱贫户不返贫提供坚实保障。
森林旅游项目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旅游餐饮、住宿等发展,辐射百余户家庭实现增收。
守护生态美,赢得百姓富。宜居宜业的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3.7%,绿色成为这个南方山村的亮眼底色。“我们村自然环境优美,特别是村南边的九溪庐拥有8000亩原始森林。”培斜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说,如何让好风景有“钱景”,大家都没少动脑筋。
为发展森林旅游,培斜村成立生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村集体经济投入、村民入股、吸引社会资本等筹集建设资金。几年间,“溪流漫步”“森林飞越”“同心玻璃桥”等乡村旅游项目亮相,吸引了众多游客。
“十三五”以来,我国森林旅游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森林旅游游客量达60亿人次,森林体验、森林养生、森林疗养等新业态新产品呈现出百花齐放态势,森林旅游成为我国林草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极具增长潜力的绿色产业。
中国经验获国际社会高度赞赏
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既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我国政府的郑重承诺。
当前,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成为全球森林治理的核心内容。在新的全球森林治理体系中,我国开展履约示范单位建设,不仅促进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而且为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自2012年开始,原国家林业局选定12个单位作为首批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示范内容从传统的森林经营逐步扩展到森林文化、自然教育、森林康养、国家公园建设、城乡林业融合发展等领域。截至目前,示范单位已增加到15个。
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中国赢得了赞誉——三北工程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2018年经国家林草局推荐,被联合国经社部评为“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首批履约示范单位之一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于2017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前不久又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联合国森林论坛秘书长在森林论坛大会上称赞,中国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实践彰显了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坚定意志。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表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草系统将全力推动落实林长制,编制林业草原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区域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确保如期完成“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的目标任务,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来源光明日报(本报记者 李慧 编辑杨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