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民党赢得联邦议院选举
北京民心网:中新网9月27日电(甘甜)当地时间27日,德国联邦选举计票机构公布联邦议院选举最终结果,社民党以25.7%的得票率赢得联邦议院选举,基民盟/基社盟以有史以来的最低得票率24.1%位居第二。
这也意味着,掌舵了这个国家16年,不再寻求连任的现任总理默克尔,可能不久后将告别政坛。随着这位“铁娘子”的转身离开,德国和欧盟,将走向怎样的明天?
【政坛洗牌 默克尔或成在位最长德总理】
对于得票率最高的社民党,挑战才刚开始。
由于没有任何政党单独获得过半数选票,社民党需要同其他党派联合组阁。在此期间,默克尔或将继续担任看守总理。
而这可能将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上次选举后,经过169天漫长的组阁谈判,德国才终于有了新政府。
这一次,面对更激烈的混战,德国政治人士认为,默克尔的政治生涯至少在12月底之前不会落幕,很可能将成为德国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
此外,如何确保新的联合政府“不会因内讧而分崩离析”,也将成为摆在社民党面前的另一大挑战。
【德国政党政治“碎片化” 告别稳定?】
回看德国这次的“超级选举年”,选情几度反转,意外连连。
新冠疫情以来,顶着默克尔“光环”、本被舆论看好的联盟党,陷入口罩丑闻,被批洪灾应对不力,风光不再。继主打“气候牌”的绿党强势崛起后,社民党也奋起直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指出,德国国内民意出现较大分裂和波动,展现出的是德国近年来政党政治的碎片化趋势。
默克尔领导德国和欧洲应对欧债危机、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挑战,发挥了“稳定锚”的作用,但对其部分国内政策,民意支持度两极化。
借反移民情绪发展壮大的选择党一度来势汹汹,尽管在今年的选举话题中明显弱化,但这并不代表右翼势力从此消失。
多个支持率相近的政党互斗将日趋激烈,德媒认为,“德国人备加珍视的政治稳定很可能将不复存在。”
【国际秩序变化 年轻人“期待改变”】
此次选举中,还有一群特别的“选民”,思索着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是否需要转变“风格”。
17岁的学生阿尔布雷希特对默克尔长达16年的执政,感到“震惊”,认为德国需要“真正的改变。”
德国年轻人们尽管在默克尔治下的时代长大,却愈加远离年长一辈的价值观,更多聚焦于社会正义和生态环境。而这,也正是默克尔任内的遗留问题。
在数字化、气候政策和人口变化等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上,“这个国家的态度几乎落后得让人感到怪异。”德国曼海姆大学政治学和政治社会学教授贝克表示。
经历了“黄金时代”的德国,如今在部分领域停滞不前,经济不平等加剧,一半人口拥有德国99.5%的财富。以德国为横截面,折射出欧洲多国也面临着疫情、地缘政治竞争等诸多严峻挑战。
德国的代际更替问题,不仅表现在年轻人对政治的认识变化,还涉及自身的社会发展,崔洪建说。面对国际秩序变化和科学技术等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德国已有些力不从心。”
【“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
离开了“母亲”默克尔,德国还能否继续保持其影响力?政策方向又可能出现怎样的变化?
首先,德国有望保持在欧主导地位,多名专家对中新网指出。
作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并非情愿、但别无选择地挑起大梁。德国的角色重要了,法国的权重便降低。随着默克尔离任,法国总统马克龙很可能将试图填补领导真空。
不过,鉴于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它仍存在主导欧盟的实力。但在外交尤其是安全领域,其话语权和主动性可能会不如法国。
其次,面对美德关系,德国应该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经历了特朗普政府对同盟关系的四年破坏,美欧渐行渐远。随后,美国又被曝对欧监听丑闻。加上近期拜登政府“截胡”潜艇合同,对法国“背后捅刀”,欧洲再被敲响警钟。
原本指望拜登修复跨大西洋关系的欧洲再度受伤地发现,“美国是个不可靠的朋友。”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闫瑾指出,德美关系“不可能会回到过去”。德国及欧盟,将继续推动战略自主。
此外,从个人风格来看,德国新任领导人的对华政策会趋于强硬。但考虑到德国外交政策延续性的特点,对华的大方向不会改变,闫瑾认为。
德媒则援引专家分析称,“法德轴心”中任何一方,往往不会单边行动。2022年4月法国大选尘埃落定前,德国对华政策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来源中新社(编辑杨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