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已无资金

不得已白菜价出售本站,同时出售多个著名网站,本站底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民心资讯

推动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字体:
发布时间:2022-10-23 08:16:4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国将与各方一道,坚定不移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北京民心网:“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事关人类文明进步,事关世界和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和谐、人类进步的高度,提出文明交流互鉴重要主张,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共同进步,推动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展现出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和虚怀若谷的大国气度。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新时代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中国从各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出发,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主张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国际人士称赞,中国倡导多元文明和平共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交流往来的催化剂。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新时代的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多元文明繁荣发展注入重要动力。首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搭建亚洲乃至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呼吁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致力于把“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推动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推动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构建人文共同体,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形成政治、经济、人文“三轮驱动”……和合共生的中国方案,为国际合作拓展文化内涵,为开启人类发展进步的美好未来提供智慧之钥。哈萨克斯坦自然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克拉拉·哈菲佐娃指出:“在中国引领下,文明交流互鉴将更加频繁,人与人的距离将越来越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的现实,人类更应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培育共同发展的参天大树,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那些鼓噪“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制度对抗论”的声音,那些试图组建“价值观同盟”、挑起意识形态对抗的做法,注定不得人心。各国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展望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国将与各方一道,坚定不移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谱写崭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22日 03 版)

>更多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热爱我们的祖国,让中华民族更加繁荣昌盛。》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已无资金,恳请爱国人士资助。(国民爱国主义宣传中心)
人民商场网、人民商城网出售、中华军事网(关帝庙网)出售、华语新闻网、中华新闻网出售、国民新闻网(国民网)出售
爱国宣传中心资金紧缺,欢迎爱国人士资助。北京华语社收款地址:中国工商银行(621226 1717005970049)杨志强收
本网站发布宣传文稿,(网站首页)每篇文章宣传费伍百元,欢迎各政企事业单位联系发文 邮箱:903238507@qq.com
北京市市民热线:12345 -- 自来水热线:96116 -- 电力热线:95598 -- 教育咨询:96391 -- 中纪委举报电话:12388
北京民心网:原《中华人民网》- 官网。版权所属单位:北京市华语社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5MA005MBT1R.
Copyright@2012-2032 北京民心网(中国民心网)联系电话: 17611656736、17071410443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华语社: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225号 华语社邮箱: 903238507@qq.com 微信号:zhonghuaxinwenwang
北京市华语社新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顾八路1区1号,原办公电话:010-56184148因迁址无法使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北京华语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北京华语社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原中华人民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