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科技“卡脖子” 要抓好三件事
(两会观察)破解科技“卡脖子” 要打好三张牌
北京民心网: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万淑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科技“卡脖子”依然是代表们广泛讨论的议题。
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如何强化国家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破解核心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
首先,要打好“基础牌”,提升基础创新能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岩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卡脖子’说明中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依然受制于人,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又分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沈岩认为,基础科学研究以认识大自然、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为主,要做一些开拓性研究工作,不以应用为目的,成果以科学论文为主要呈现方式。建议做一些小规模的、持续稳定的基础研究,不适合用大规模集成的方式上马重大重点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黄政仁表示,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加强国家战略科技,需要加快推进一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重组、优化。同时,要厘清哪些关键科技还存在短板,依据现有科研力量,优中选优,重点支持。
其次,要打好“应用牌”,加强对高精尖国货的应用。
沈岩表示,国家要重点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政策扶持,促使那些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支柱性与尖端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加强研发力度,起到示范作用。遇到问题后,再由科研人员根据需求寻找问题,从而进行技术改造或新的技术发明。应用基础研究可以催生很多新产业,或者让产业升级换代。
“科研必须要跟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黄政仁建议,要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进步。“现在很多科研院所的技术攻关都是“碎片化”成果,要让关键产业和‘学研’更好地结合,真正形成产业化,引导企业尤其是国企成为科研主力军。”
此外,黄政仁表示,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如果不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很容易被抄袭,那么很多企业就不太愿意大力投入研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呼吁,要加大对国产核心技术产品的扶持力度,促进市场更广泛地应用,“好的技术都是在市场检验下才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有很多关键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心科技产品要勇于用国货。”
最后,要打好“人才牌”,让人才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
黄政仁建议,政府要引导建立良好的科研生态,倡导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和评价体系,打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促使人才“全球通”“事业通”“心气通”,真正让人才留得下来,用得上,才能够促使中国成为全球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沈岩认为,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让青年科研队伍有上升空间,避免“大树底下不长草”现象。同时,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不要以论文数量为导向,而是以论文质量为导向,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源中新社(编辑杨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