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宣传中心以无资金

低价六十万出售本站并同价出售多个著名网站(首页底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疫情之下大学生面临实习难问题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3-06 09:51:03
来源:

     北京民心网:勿以防疫为名关闭大学生实习大门

  疫情之下大学生面临实习难问题专家认为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顾小妍

 随着各地高校的教学工作回到正轨,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然而对于2021届毕业生来说,疫情的“后劲”比人们想象的更大,其中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实习。

  虚拟仿真平台上实训、慕名已久的专家开启在线指导、技术现场作业直播观摩……走出校园的实习活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疫情打乱了大学往年固有的实习安排,有的干脆暂时取消了实习安排,而部分院系则提供在线实习平台或实习渠道。

  在北京、湖北、广东等地,众多高校相继通过“空中双选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帮助学生开启身处云端的新模式。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而言,居家完成“云实习”降低了健康风险,也迎来了新的体验和挑战。但是,《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也有不少大学生陷入了无法实习或者只能“挂名实习”的尴尬境地。

  疫情打乱实习计划

  在校学生有苦难言

  对于不少高校学生来说,去年下半年和寒假应当是实习时间。然而,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不少用人单位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不能开展实习,仅有少部分用人单位提供线上实习。

  一位来自福建的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他从去年春节以后就一直在申请实习,直到4月才找到一个互联网企业的线上实习机会。但是,线上实习远没有以前线下实习氛围浓厚,能学到的工作技能也很有限。

  后来,这位同学和自己的室友商量,等到疫情稳定,即使学校不让进校,也要在北京租房线下实习,不耽误自己这半年的时间。然而,随着北京新一轮疫情暴发,这一计划只能搁置。进入2020年的暑假,这位同学的实习经历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然而,对于不少高校学生来说,这位同学已是“实习大军”中的幸运者,毕竟如今连线上实习的机会也很难找到。在整体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实习无法顺利进行,无法在毕业时拿出一份漂亮的简历,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多学生的求职竞争力被打折扣,从而导致更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的压力或许会更大。

  在北京某高校物理专业就读的大三学生高同学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本学校实习分要求是实习达到六个月以上,并且拥有相关实习证明且拥有相关公章才得以记录。“学校没有规定要在大几实习。但是因为我打算大四准备考研,那个时候将无法完成长达六个月的实习。我的实习规划是从大二开始实习,每个暑假都去学校找实习,分几次把实习期攒够。”

  “此次疫情期间,我面试了3家学校,北京的一家,江西的两家。江西学校因疫情不招收实习老师,北京则是因为疫情问题学校没有安排住宿,所以这个学期我就无法完成我的实习计划。我们学校也没有给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只是说开学会给住宿补贴。我认为学校应该提供住宿,因为自身在外找住宿实在不容易。”高同学说。

  因疫情下的住宿问题而造成实习搁浅的,还有在上海某高校就读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杨同学。同样,杨同学所在的学校也没有要求在大几实习,“身边有些同学倒是完成了实习,但大多都是家里有关系,毕竟疫情下找实习根本不简单”。

  刚刚完成考研的杨同学本来计划考研之后实习,“大一大二我更加致力于专业科研方面,增加课内知识,搞了一些科研成果”。

  “我面试了两家企业,都是世界五百强,一家企业是说疫情期间不需要实习生,另一家在北京且不提供住宿,我还没去过北京,真心苦恼。而学校在上海,这里也是因为疫情不会提供住宿,所以上海的实习我也没有考虑。”杨同学说,学校目前还没有什么解决办法,“但是听说正在想解决办法。所以我也还在等学校的说法,另外也在继续寻找实习中。我希望学校减少实习要求的时间,因为疫情真的让人很难完成实习”。

  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电视编导专业大二学生岳同学,原本计划在大二及大三期间和寒暑假完成毕业的实习要求,“这样一方面可以完善个人履历,另一方面也不会耽误大四的考研。但这次寒假受疫情影响,错过了一些不错的实习机会”。

  “我面试了央视农业频道、米未传媒、欢喜传媒和一起教育。这些媒体或者企业通常坐班周期较长,且寒假无法返家过年,而疫情期间地方防疫政策较严,在学校不让留校住宿的情况下,还需要租房等琐碎事宜,这些都成为了与这些实习机会失之交臂的原因。”岳同学说,“学校目前并未给出太多解决方案,但是校级团学组织倒是在张罗推广一些可远程的、在坐班要求上门槛相对较低的实习,但也是僧多粥少,供不应求。我认为校方应尝试组织协调实习信息,帮助急于毕业的同学打破信息壁垒,同时更为实际的则是允许实习同学假期留校住宿,我相信此举措肯定能解决很多人的烦恼。”

  因地制宜弹性处理

  切实维护学生权益

  据了解,针对目前一些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一些高校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姚金菊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采用了一些特殊措施,比如云实习的形式招收实习生;一些学校也是在不断调整政策,“寒假之前我们学校也是允许学生去实习的,只是一定要走审批的程序。但是我们也要理解,在整个疫情防控的形式没有完全明朗的情况下,如果学校让学生去实习,一旦出现问题,它所导致的传染成本是极大的”。

  疫情发生至今,很多院校寻求线上“突围”,“云实习”成为新选择。但是对此却是众说纷纭。

  有在校老师认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需要在平台上完成签到打卡任务,老师可以查看学生的签到情况、实习实训作业完成情况。此外,平台还会根据学生实习的综合情况进行评分。

  但也有高校老师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线上指导学生实习,难以完全达到实际效果,犹如“黑板上开汽车”“隔着屏幕学实操”。线上教学的新做法可以探索,值得鼓励,可作为辅助手段,但真正的技能习得,需要线下“真刀真枪”的练习、摸索、试错和手把手传承。

  “我认为采取‘云实习’的工作方式,可能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挑战更大。这个不仅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涉及到如何在临时性的活动中与不同的人去协调工作。我想这样其实也是有收获的。”姚金菊说,但“云实习”终究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是疫情防控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必要措施,“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不是最坏的做法”。

  2月2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春季学期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有关情况。教育部要求学生春季返校后,各高校进一步加强校园管控,原则上不组织大规模集中性的校外实习、社会实践和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必须赴校外开展的实习、实践类课程,应根据学校疫情防控要求以及实习实践地区和单位要求,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说,第一,学校是一定要做好学生防疫封闭管理的,但是这个是阶段性的举措,以后会有变化的。因为现在疫情还会如何发展很难说。第二,从企业本身来讲,无论是从平常防控还是接受实习生以后必须新增加的一些防控措施来讲,有些企业的管理成本可能会增加。”姚金菊说。

  不过,姚金菊也认为,要正视实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我觉得这个比例需要再次斟酌一下。一些企业到底是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而不接受实习生,还是本身就不接受实习生?把这个板子打在疫情防控与企业管理的成本上,我想对于一些我所知道的情况来说,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理由。我刚刚也与我的学生开过会,他们有很多人在实习,也有很多人采取了在线上实习的方式。所以,我认为现在很多工作也是可以通过线上来进行的”。

  “要注意防止去过度批评企业因为疫情防控成本而不招实习生这个说辞,因为我们正常教职工防护也是要做的,企业这样做并不会给自己带来过多的负担。”在姚金菊看来,学生培养方案中对于实习的要求是非常多元和弹性的,关于实习期的问题,学校在进行教育工作安排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的,“现在到底有没有实例证明,出现了‘学校在疫情期间必须要求你去实习,不然你可能就拿不到毕业证,或者就没有完成培养方案’这种极端的情况,我想到目前来说应该不会有学校这样规定。目前,我们的培养方案都在根据疫情防控的形式来改变,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习问题”。

  针对上述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姚金菊认为,“其中有很多弹性空间,不准大规模实习并没有说并不可以去实习。另外,教育部这项规定其实更多的还是对于学校的要求,希望学校暂时不要举行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我们学生如果自己去的时候,就并没有限制。因为学校的任务首先是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如果生命健康问题没有解决和保证,那么实习是暂时需要搁浅的。”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各校在具体落实上述教育部规定时,要注意不能一刀切禁止学生外出实习,对于有实习需求的学生,只要学生做好个人防护,遵守用人单位的防疫规定,应允许学生实习。而由学校组织的教学实习,可因地制宜,控制规模,在省内进行,满足当地的疫情防控规定。来源法制日报(编辑杨志强)

>更多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人民商场网出售、人民商城网出售、中华军事网(关帝庙网)出售、华语新闻网(中华新闻网)出售、国民新闻网(国民网)出售
爱国宣传中心资金紧缺,欢迎各界爱国人士捐助。华语社收款地址:中国工商银行(621226 1717005970049)杨志强收
本网站发布宣传文稿,(网站首页)每篇文章宣传费伍百元,欢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发文 邮箱:903238507@qq.com
北京民心网:原《中华人民网》- 官网。版权所属单位:北京市华语社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5MA005MBT1R.
Copyright@2012-2032 北京民心网(中国民心网)联系电话:17071410443 、17611656736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华语社: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225号 华语社邮箱: 903238507@qq.com 微信:zhonghuaxinwenwang
北京市华语社新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顾八路1区1号,原办公电话:010-56184148因迁址无法使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北京华语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北京华语社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原中华人民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共同主办